泉州华侨职校2024年清明节放假通知及假期安全提醒
尊敬的家长朋友们:
四月,春意盎然,草长莺飞,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。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》精神,学校2024年清明节假期安排如下:
放假时间:
2024年4月4日—6日,共放假三天(4月3日下午放学后离校)
返校时间:
2024年4月6日(星期六)正常返校参加夜自修
一、节日渊源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踏青游玩,享受春天的节日。清明节的起源,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1935年,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。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二、传统习俗
(1)扫墓祭祀
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,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。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久远。
(2)踏青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(3)放纸鸢
风筝又称“纸鸢”、 “鸢儿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,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,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。每逢清明时节,白天或者黑夜都能见到人们放风筝的身影。
(4)吃青团
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。青团是用艾草捣烂后挤压出汁,取用艾草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而制成的团子,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。
三、温馨提醒
为了让您和您的孩子拥有一个愉快、充实、平安有意义的小假期,请您跟孩子共同详阅,约定遵守!
(一)文明祭扫
倡导文明节俭的祭扫方式,扫墓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表示深切怀念的重要方式。建议用以献一束花、植一棵树、清扫墓碑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寄托哀思、祭奠先祖,弘扬社会新风气。
(二)森林防火
1.清明时节是森林火灾集中高发时期,孩子跟随家长祭扫时要遵守各地“禁燃放”规定,不燃烧纸钱香烛,更不要在山林中点燃明火、燃放爆竹、乱扔烟头等。一旦发现山林火灾,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,说清着火地点,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,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。
2.外出踏青时,要注意用火安全,不在林区野炊、烧烤;野炊结束后将点燃的碳屑等余火彻底熄灭,清理干净周围杂物后再离开,避免火势复燃。
(三)交通安全
1.严格遵守交通规则,走路要走人行道,过马路要走斑马线,并且左右观察确定安全后再通过。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、不闯红灯、不翻越交通隔离栏,乘车时遵守秩序;做守法典范,不闯红灯、不逆行、不抢道,杜绝无证驾驶、酒后驾驶、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。
2.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,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上路。
3.放假回家、返校途中及出行过程中,遵守交通规则,乘坐有资质的、车况好的营运车辆,严禁乘坐黑车、摩的、农运车和超员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;到达目的地后及时给老师或家长报平安。
(四)防溺水安全
天气已经逐渐转热,由于孩子防范意识较弱,极易造成溺水事件的发生。外出玩耍时,请家长务必加强安全教育,提醒孩子不要到河边、湖边嬉戏,防止发生意外溺水事故。家长务必要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,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,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:
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防溺水“六不准”:不私自下水游泳;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;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;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;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;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。家长要教育孩子遇见溺水人员,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,同时向附近成年人求救,切莫擅自开展下水、手拉手等施救行为。
(五)预防流感等春季传染病
春夏季是各类传染病高发季节。近期,我们要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、诺如病毒感染、百日咳疫情;需要关注流感、布鲁氏菌病疫情。日常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,勤洗手、勤洗澡、勤换衣服、勤晒衣被,注意室内通风。请多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,注意体温变化;根据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;如发现健康异常请及时就医。同时提醒孩子不去人多拥挤、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,以免感染疾病。
(六)居家安全
1.注意防火、防电、防煤气中毒等相关事宜。不乱动、乱拆电线、插座和电器设备,不要在阳台、窗户等危险的地方玩耍,谨防高空坠落,牢记110、119、120等报警电话;
2.假期居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,注意防骗、防盗、防抢;
3.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,不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;不向陌生人或网上认识的人汇款、转账。发现被骗上当后,尽快报警。
(七)饮食安全
注意饮食安全。不暴饮暴食,少吃零食;避免食用生、冷食品,注重营养均衡;讲究饮食卫生,不购买“三无”产品;不吃生、冷、硬的食品,注重绿色健康饮食习惯。
(八)心理健康
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、交流,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,遇到孩子情绪不佳时,要及时教其排解疏散;教育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,合理安排作息,劳逸结合。家长要做到”四个知道”,即知去向、知同伴、知归时、知内容。